1978年,以改革开放为标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进步和完善。四十个春秋,中华大地发生了伟大变革,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倒了物业管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改革精神,为物业管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乱到治,注入了敢闯敢干的勇气,指明了自我革新的方向。
站在历史新起点,深情回望
物业管理行业的诞生,离不开学者们孜孜以求的理论探索,离不开主政者们慧眼独具的顶层设计,离不行业前辈们前赴后继的大胆实践,他们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为一个新生行业披荆斩棘、驱散迷雾。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他们甘冒风险,勇于担当,以改革者的姿态,先驱者的步伐,坚定的把持着中国物业管理行业正确的发展方向。习总书记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前辈们的高风亮节,早已化作物业管理行业的不朽丰碑!向领路人、向“番禺会议”、向全国早期物管会议的先驱者们、向亲历、参与、见证物业管理行业伟大改革历程的理论学者们,向毅然投身物业管理事业的全体同仁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981年,第一家物业公司在深圳成立,填补中国内地没有物业管理的历史空白。
1993年,“番禺会议”召开,第一次系统解决了“什么是物业管理?中国要不要搞物业管理?中国搞什么样的物业管理?”三个具有奠基意义的历史性问题。并且第一次确立了,中国要发展“社会化、专业化、企业经营型有偿管理和服务的物业管理新体制”,开创一条适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住宅小区管理道路。
1999年,第三次全国物业管理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从此,国内的物业管理行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开始运营,并逐步走上了企业自主发展、物业自我维护、市场择优而定的良性轨道。此次会议的召开,对物业管理市场化和规范化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为后来《物业管理条例》的起草、研讨及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圳等南方地区物业管理的种子,撒向了全国。
2003年,《物业管理条例》出台。物业管理在法制化进程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跨越。
2007年,《物权法》颁行。物业管理法制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物业管理行业有了更高效具体的法律渊源。
自此,中国的物业管理行业拥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其它行业无可比拟的体量——管理规模最大、从业人数最多、服务人口最庞大。中国的物业管理从破土而出的幼苗,迅速茁壮长成参天大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逐步迈进到历史的新起点。
身处改革“深水区”,斗志昂扬
历经37年的变迁,物业管理在经历了规模大爆炸后,暴露出怎样的问题,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深水区呢?改革开放之初,打破思想禁锢的牢笼,更多的是一个选择层面的问题,一旦破冰势不可挡。相比而言,改革开放深入到今天这个“遍地都是硬骨头”的阶段,长期形成的行业思维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利益格局,如同一锅温水,将不愿走出舒适区的青蛙们,逐个扼杀。行业内保守与改革两大阵营利益博弈白热化的同时,跨界渗透的旁观者,也在磨刀霍霍,虎视眈眈。
进一步解放思想,为运营思维松绑,打破利益格局。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往往,拯救堡垒最大的阻力,也来自内部。就物业管理行业而言,从业门槛低、运营成本高、年龄结构老、科技赋能缺失、服务冲突频发、缴费纠纷不断,从业队伍小、弱、散、乱,物业管理行业整体规模大而无序、多而不专。改革释放的创业红利,解决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生存性问题,随着步伐持续向前,自立山头抢蛋糕、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一类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让曾经为改革冲锋在前的既得利益者,蜕变成了改革深入的拦路虎,需要打破的硬骨头。
放弃“领地”意识,拥抱竞争;贯彻“洼地”理论,囤积资源;建立“高地”优势,掌握主动。放眼经济新常态,强化行业竞争能力,拓展生存空间。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下,物业管理行业持有着万亿级的资产和社区终端消费人群,如同一座熠熠生辉的金山,让掘金者蜂拥而至。不胜枚举的商战实例,血淋淋的展示着跨界渗透的掠食能力,说是“鲸吞”都不为过。学习新经济理论,建立新运营思维,打造新盈利模式,变渗透为互惠,化竞争为合作,跟上精英企业步伐,形成跨界反渗透优势,刻不容缓。
面对市场新业态,保持清醒
要生存,就必须正视问题,就必须放眼整个行业。那么,新的问题出现了,我们正在面临怎样的新业态,又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解读?
第一,互联网+体验经济的到来,把基础服务能力和客户满意度两项指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二,业主的基本诉求,早已由“三保一化”演变为便捷高效的多元需求。
第三,在微信打败三大移动通话运营商、网上商城击垮实体大商场、滴滴终结出租车时代等跨界竞争白热化的时代,行业边界趋于模糊、市场融合不可抗拒、跨界经营成为常态,各行各业纷纷向消费终端聚集的社区集结,社区已经势成商城精英的必争之地。
第四,“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催生的巨大体量,骤然带来的力不从心,使得区域内整个行业陷入迷茫;而另一个极端,是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带来的社保全覆盖压力下,雪上加霜的中小物业服务企业噤若寒蝉。
第五,行业多元人才结构正在形成,随着人口红利释放力度的持续减弱,90后、00后形成人力资源主要供应来源。依然处于劳动密集阶段的物业管理行业,用人成本持续走高,并且有后继无人之忧。
第六,物管服务提供商规模两极分化:一是持有千万以上平米级体量的大型品牌房企自有物管企业和“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催生的大型国有物管企业,二是服务于单一产业的中小物管服务企业。
这就是我们物业管理行业的新常态,曾经我们全体物管人,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水滴石穿的韧劲,缔造了庞大的物业服体系。如今走到了历史的新起点,物业管理行业的新阶段,我们依然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正视问题、自我革新,突破瓶颈,跨越发展。改革是实干者的平台,是勇敢者的游戏,前瞻性的理论思考和先行者的经验教训,弥足珍贵。习总书记说“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营养、继续前行的力量。”对于物业管理行业来说,这个年份,便是当下。
建立服务生态圈,回归本质
新的业态,要求掌握新的经济理论,形成新的运营思维,建立新的盈利模式,借助新的利润手段。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互联网+”、跨界竞争、体验经济等时代大背景之下,物业管理行业在十面埋伏中的战略突围中形成了大量的智慧成果,汇总起来,大致两点。
中小物业服务企业抱团取暖建立的物业服务联盟模式。共享资源,优化配置,将人才、体制、设备等硬件软件资源盘活,实现利用率的最大化。同时剔除基本服务以外的资产,将保洁、安保、绿化、智能化、消防、电梯维保等业务剥离,与专业服务公司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加强各专业对物业管理服务的技术支持能力。统一进行招标、采购,动态修正,不断提高联盟专业运作实力,从而实现专业化、集成化、多元化的发展愿景。
大型物业服务企业迅速扩展建立平台化商业模式。千万平米级甚至亿万平米级大体量的物业服务企业,具备资金、政策、人力、跨界合作的强大后盾,能够摆脱资源的局限,着力打造平台化的商业模式,建立生态圈式的服务体系,借助科技成果赋能形成智慧社区家园服务系统。
综合来看,无论体量大小,物业服务企业都敏锐的捕捉到了社区经济的风口,在完成资源配置后,物联网技术、社群分享经济理论、互联网+模式粉墨登场,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做起了社区商业生态圈,把完善基本服务能力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作为最重要的版块,集中精力突破行业瓶颈,寻求新业态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探索过程,也是改革持续深入的题中之义,“牢记初心、回归本质”,最可贵的是在全体物管从业者们心中,达成了共识——物业管理归根到底是简单化、高科技、低能耗的现代的服务性质的行业。
整个行业加强基本服务能力,提升客户满意度,资本驱动,科技赋能,全力打造服务生态圈,概括起来聊聊数十字,其实操过程必定一波三折、风云变幻,至少从一应云、彩生活等行业先行者的阶段现状来看,断定成功,为时尚早。
跨入新时代,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对理想信念最好的铭记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就是更全面、更深刻地自我革新。物业管理行业贴近群众,关乎民生,是改革成果与人民共享的最前沿行业,将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使命落到实处,是每一个物业人的时代责任。
物业管理行业,大有可为!习总书记曾说过,美好的蓝图,要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好好工作。时刻关注新业态,保持学习新理论,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将物业管理行业改革进行到底,闯出物业管理新天地!
专业客服为您解疑答惑